姜玫玫
学习《文化自信 民族复兴》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。近期我刚调岗成为一名仓库保管员,面对新岗位和复杂的库存管理任务,学习“行为作用与反作用”这一重大真理,让我对这份工作有了全新且深刻的感悟。我深知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干好工作的关键。于是,我主动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,学习货物分类以及出入库流程等基础知识。在货物入库时,仔细清点数量与质量,对每一批货物都做好详细记录。然而,由于工作任务繁多,加上还未能完成熟悉工作流程,便出现了焦虑急躁的心理,导致出库货物数据没有及时更改。几天后发现货账数据不对,又重新复核,为自己增加了更多的工作量。现在的我渐渐明白,仓库保管员的工作,就是在无数次“行为作用与反作用”的循环中积累价值。每天下班前花10分钟整理当天的单据,看似琐碎,却让台账始终清晰可查;每次发货前多核对一遍型号和数量,看似多余,却避免了错发漏发的麻烦;定期检查货架的稳固性、物资的保质期,看似耗时,却为安全生产筑牢了防线。今后,我将时刻明心净心,调整好自己的心态,始终保持积极主动,摒弃消极懈怠,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项工作,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!
李春红
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”初读此句时,只当是书本里的处世哲学,直到在洗煤厂日复一日的工作中,才猛然发觉这古老智慧,早已悄然融入每一次设备巡检、每一回洗煤操作中。在日常的工作中,我们守着轰鸣的跳汰机、精准的跳汰操作系统,将混杂着矸石的原煤细细分选,剔除杂质、提纯品质,让“乌金”真正具备燃烧的价值。这过程像极了自然的馈赠:阳光不与花草争艳,只默默供给温暖;雨水不与江河争流,只静静滋养土地。我们亦如此,不与原煤较劲,不与设备对抗,顺着煤流的走向调节阀门,循着分选的规律校准参数,用“利”于煤质提升的坚守,替代“害”于生产效率的蛮干。以前洗煤时,总觉得自己会看床层便自以为是,从来不去注意跳汰机配电柜上时刻跳跃的数值。所以,洗煤洗的一塌糊涂,自己还委屈的不行。直到同事告诉我,洗煤时,观察床层是一方面,同时,也要结合着数值来操作,这样对班样控制的会更加的精准。那一刻忽然明白,“利而不害”于我们,就是顺应生产规律,顺应设备给我们洗煤操作带来的便利。把每一次操作都变成对“乌金”的成全,对岗位的负责。“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”,更成了我们车间心照不宣的行事准则。洗煤厂的工序环环相扣,上道工序的原煤粒度,直接影响下道工序的分选效果;巡检工发现的设备异响,若晚几分钟告知维修工,就可能酿成影响主井提升的事故。在这里,没人会为“谁先发现问题”“谁贡献更大”争个高低。就像我们主任说的:“咱们干的是良心活,把煤洗干净,让设备转顺畅,比争那几句表扬实在。”我们默默做好分内事,不与同事争功,不与流程较劲,在“为”中守好岗位,在“不争”中凝聚起车间团队的力量。如今再读这句话,耳边仿佛又响起洗煤水的循环声、刮板机的运转声。原来国学里的智慧从不是空中楼阁,“利而不害”是我们对生产规律的敬畏,“为而不争”是我们对岗位初心的坚守。往后的日子,我仍会带着这份感悟,以“不争”的心境做好每一次操作,以“利业”的信念守护好这条黑色的“生命线”。
刘秀敏
“心上的行为作用,是道上、德上、事上行为作用的根源”,当这句话闯入视野,便如铆钉般牢牢嵌进我心底。作为一名普通的跳汰机司机,面对眼前时刻需调整的操作屏、上下脉动的床层,我忽然有了全新的认知——原来平凡的岗位,也藏着深刻的做事哲学。曾经总觉得“作用与反作用”是书本里的遥远理论,是校园里师生间的教与学,与车间里的机器轰鸣无关。可“心中宝藏皆是吾性自足,但须开发才能获得”这句话,却让我猛然醒悟:我们工人扎根岗位、认真做事的每一刻,都是在践行“作用与反作用”。还记得新跳汰机刚投产时的困境:处理量远不达标,漾水问题频繁出现,完全达不到厂里设备优化的预期。厂家上门查看后,也对我厂原煤的极端复杂情况表示无奈。但我们没有放弃——每个班次将操作中细小调整换来的不同结果认真记录、反复交流,一次次摸索床层的规律,一点点优化参数设置。那些日子里,操作屏上的每一次按钮触动、床层观察时的每一次驻足,都成了破解难题的钥匙。最终,我们让新设备与生产实际完美适配,达成了最优组合。也正是这次经历,让我真切读懂“从内打破才是成长与创新”的重量。如今,每次启动机器前,我都会默默提醒自己:捞起的每一勺煤样里,藏着产品质量的密码;操作屏上的每一次细微调整,都连着生产的效率与精度。原来,所谓“心上的力量”,从来不是抽象的道理,而是落实在岗位上的每一份专注、每一次坚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