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2013煤炭行业10大焦点事件
|
|
|
发布日期:[2014/1/3 8:56:29] 信息来源:
|
|
编者按 十年“黑金”终成炭。尾随2012年煤价持续下跌,今年煤市并未见好转:煤炭滞销,产能过剩,进口煤屡创新高也冲击国内煤市——煤企为摆脱困境,纷纷呼吁地方政府出手救市。这一年,煤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,继电煤价格双轨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后,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经营许可证也告别了17年的“执政”历史,更有助于促进煤炭行业的市场化进程。这一年,树立科学产能理念,推进煤炭生产方式变革、节能减排进一步提上日程,细化了充填开采的行业技术标准,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委托给山西省政府,现代煤化工得以松绑,首个大型煤制天然气项目也进入商业运营阶段。这一年,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,国家安监总局以铁律为550万矿工作出了承诺。 新的一年到来之际,编辑部梳理出2013年度煤炭行业十大焦点事件,以飨读者。 1 科学总量控制遏制无序增长 “总量控制”早被提及,是煤炭工业发展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关键词,亦是今年力推的工作之一。 8月27日,国家发改委发布《关于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2013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通知》,确定今年淘汰落后产能煤炭4500万吨,并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和山东城市群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。9月12日,国务院发布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,要求加快清洁能源代替利用,加快能源结构调整,到2017年,将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到65%以下。 11月18日,国务院办公厅下发《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》,要求科学调控煤炭总量,坚决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。同时提出,要严格新建煤矿准入标准,鼓励有效整合资源,促进煤炭集约化发展。 点评 煤炭总量控制已不是新鲜词汇,根据煤炭工业“十二五”规划,到2015年,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控制在39亿吨左右,但目标是否能实现还是个疑问。 经济突飞猛进,伴随着投资过快增长及煤炭总量不断增长,煤炭产能急剧扩张的同时,造成诸多资源、环境和社会问题。目前我国煤炭开发能达到安全、绿色、高效三方面基本要求的全部产能只有11亿吨左右,仅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/3。 煤炭总量控制,不是一个简单数字的量化,也不是任务指标的简单执行,而要科学规划产能,既要保障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煤炭供应,也应防止煤炭产量严重过剩。 为保障煤炭工业健康发展,避免开采规模失控,亟需树立科学产能理念,加快淘汰落后产能,维护煤炭总量基本平衡。此外,推进煤炭能源节能减排长效机制,实现煤炭清洁利用已成趋势。 (武晓娟) 2 地方政府救市 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,煤炭价格持续下跌,煤炭滞销,库存增加,煤企亏损严重。煤炭企业在努力挖潜增效降成本的同时,呼吁地方政府“救市”的声音也一直没有停。 2013年5月,河南省率先出台“煤电互保”政策,要求发电企业优先使用本省煤炭,还推出奖励电量政策:在河南省内电煤采购基数上,每增加1万吨省内煤采购量,对采购企业奖励1000万千瓦时电量。随后,湖南、山西、陕西、内蒙、山东、安徽等地均出台了相关政策,包括减免税费、鼓励发电企业使用本地煤炭、设立煤炭市场价格波动调节基金,甚至限制外来煤炭入境等。 点评 在当前煤炭市场低迷的境况下,各产煤大省纷纷出台“救市”措施,尽管有地方保护的瑕疵,但也不失为有效的权宜之计。毕竟,煤炭是当地的支柱型产业,煤炭兴则税收兴。 然而,市场才是决定性的指挥棒,过多行政干预只会阻碍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化进程。地方政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,而不顾经济结构长期合理发展。 自2001年起,我国煤炭行业迎来了黄金十年。这一时期,煤炭采选投资的持续增加,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无法停止,直到最近才被“需求不足”拉住脚步。2013年7月,央行通过融资控制集中狙击多个产能过剩行业,其中煤炭业首当其冲。数据显示,2010年以来,我国每年平均增加煤炭产能4亿吨,导致市场过剩压力不断加大;另外,煤炭业的长期暴利,滋生了许多私人小煤窑,导致矿难频发。如今煤炭行业供大于求,正是利用市场机制来调整扭曲的煤炭市场的好时机,它可能会使煤炭企业承受很大压力,有的甚至不得不关停,但却可以让煤炭行业在市场机制的倒逼之下走上良性轨道。 我国煤炭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市场,单方面依靠地方政府“救市”,只能维持区域煤炭产业短暂的生命力,对救活全国煤炭市场起不到关键性作用。 (于孟林) 3 进口煤创新高 12月24日,国家发改委网站数据显示,2013年1—11月份,我国累计进口煤炭2.92亿吨,同比增长15.1%。业内预计全年将超过3亿吨。 点评 2009年我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;2011年我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煤炭进口国;2012年我国以2.9亿吨的煤炭进口量,继续稳居世界第一。2013年,尽管国内煤市持续弱势运行,由于国际市场供求形势较为宽松,煤价整体同样走弱,煤炭进口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。 进口煤的大幅增加,使本来就处于下行通道的我国煤炭市场更是“雪上加霜”。据了解,目前进口煤的冲击不仅影响到了沿海地区的煤炭市场,而且还影响到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等内陆地区的煤炭市场,并波及到重庆等西南地区。 5月初,国家能源局下发《商品煤质量管理暂定办法》征求意见稿,条文规定进口煤炭热值不低于4544大卡/千克,灰分不超过25%,含硫量不超过1%,并对进口商设定准入门槛。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,限制煤炭进口政策最终搁浅。 日前财政部公布的《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》明确,2014年中国将对各种煤炭产品执行0%的进口商品暂定税率。此举对于盼望限制煤炭进口的企业来说,并非喜讯。 进口煤之所以大幅增加,关键在于其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。我国煤炭终端销售价格的构成中,物流成本占整个价格的50%以上。相比之下,从国外进口的煤炭,其物流成本低于国内陆上运输的成本。据介绍,澳大利亚的煤炭,需要经过火车装运,抵至港口运至中国,距离极为遥远,但即便这样,抵达江苏之后仍有价格优势。“远道而来”的进口煤比“近在咫尺”的国内煤便宜,物流运输成本无疑是最大的“帮凶”和“推手”。 如何提高运输效率,简化手续和规范收费,进而降低煤炭物流成本,无疑成为相关部门必须考虑并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。 (于孟林) 4 煤炭行业告别双证 6月29日,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《中国人民共和国煤炭法》进行了七项修改,决定取消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经营许可证,释放出煤炭行业降低两大准入门槛的信号。 实施两证的初衷在于维护煤炭生产、经营秩序,随着煤炭市场化和煤炭物流产业的发展,继续利用计划经济手段干预生产、经营,反而增加了煤炭生产及市场交易成本。取消执行了17年之久的两证,简化了各种审批手段,减少重复监管,利好煤企发展,有助于促进煤炭行业的市场化进程。 点评 煤炭产能过剩,大部分煤企亏损,进口煤屡创新高,环境要求提升,为煤炭行业发展的调整提出新要求。修改《煤炭法》的目的在于借助市场手段,帮助煤炭行业回归理性,使煤价回归合理水平,摆脱产能过剩局面。 造成我国煤炭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,就包括由于想涉煤企业没有两证,而产生的寻租挂靠费用。挂靠费少则几十万,多则几百万,而这部分代理费用自然加到煤炭价格中。两证是市场供应偏紧的产物,取消两证,不仅有利于拓宽销售渠道,推动国内煤炭生产和经营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市场竞争,也在减少行业审批环节的同时,减少了煤炭企业的管理成本。 降低煤炭准入门槛,并不代表放松管理环境,而是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力度。《煤炭法》的修改进一步提高了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法律地位,以促进煤炭行业进行有序、健康的市场化进程。 但需要注意,取消两证有喜亦有忧:随着准入门槛的降低,很有可能造成投资过热,进而造成进一步盲目生产,可能使煤炭市场产品过剩、供过于求的形势更严峻。尽管在目前的特殊时期取消两证,应该不会造成投资过热,但煤炭行业是否会再次形成投资热,要依靠企业自身对市场的判定。 (武晓娟) 5 稳步推进充填开采 继去年4月全国首次煤矿充填开采现场会后,1月9日,国家能源局、财政部、国土资源部、环境保护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《煤矿充填开采工作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的通知,首次发文,为充填开采工作作出明确详细的指导意见。 我国部分煤矿企业已积极探索并实施多种充填工业技术,不仅集成创新了较为成熟的充填开采技术和装备,提高了资源回收率,同时收获了较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。为促进建设安全有保障、资源利用率高、环境污染少、综合效益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,四部门同时制定相关措施,保障推广充填开采技术。 点评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中存在不少较为粗放的生产方式,引发地表塌陷,破坏地下水,造成环境污染,大量占压土地,还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。 充填开采对于推进煤炭生产方式变革、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水平、保护生态环境、建设和谐矿区具有重要意义。我国煤矿充填开采技术已逐步成熟,有望通过创新开采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开发水平,并已具备一定的推广应用条件。 值得注意的是,充填开采技术要求高,初期投资大、生产成本高,影响企业实施充填开采的积极性及在全国范围的推广。《意见》引导鼓励煤企实施充填开采,可相应减缴矿产资源补偿费,优先享受有关专项资金支持。此外,已开展充填开采的煤企进行技术转让、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,由此取得的收入,可按现行规定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。 推广充填开采,可不断提高煤矿生产安全保障程度,逐步显现资源节约效果,明显改善矿区生态环境,并有效控制地表变形和次生地质灾害,大幅降低地下水系和地面生态环境破换程度。四部委印发煤矿充填开采工作引导意见,进一步细化了充填开采的行业技术标准,为推广充填开采技术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。 (武晓娟) 6 低热值煤发电 今年6月,国家能源局正式下发文件,将1920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核准权限委托给山西省政府,这在全国尚属首次。 目前,山西省受托核准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工作进展顺利,第一批5个项目已在11月经山西省领导组确定后,展开前期工作。据悉,这些项目均以煤炭大县、千万吨大矿、千万吨洗煤厂为依托,总装机350万千瓦。建成投产后,年消耗煤矸石、煤泥等低热值煤资源约1600多万吨,年节约能源650多万吨标准煤。 点评 低热值煤一直是煤炭产业的“弃儿”,其燃烧热值低、发电效率低、附属残渣多、再利用困难,煤炭企业、火电企业、港口等对低热值煤不太“感冒”。当前,煤矸石等矿区废弃物综合利用现状确实不容乐观。仅2010年排放的煤矸石、煤泥中所含能量就超过1亿吨标煤,且年年如此。 充分利用煤矿产生的煤矸石、洗矸、煤泥等低热值固体废弃物发电是我国煤矿实现节约资源、保护环境的一大特色。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综合利用发电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,影响了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的有序、健康、稳定发展。 一体化开发和资源高效利用,作为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,离不开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这一重要环节。由此可见,煤矸石发电是煤炭行业特有的一项节约资源、保护环境的综合利用产业,利国利民,理应得到社会关爱和支持。 转变煤矸石、洗矸、煤泥等低热值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现状,还需加强政策保障机制,落实优惠扶持政策,提高低热值固体废弃物综合企业的经济效益,保障其有序、健康、稳定发展。 (闫志强) 7 逐渐松绑煤化工 今年3月以来,已有10个新型煤化工项目陆续获得国家发改委的“路条”,包括5个煤制天然气、4个煤制烯烃和1个煤制油项目。其中大部分属于《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》所列项目。随着政策审批逐步松绑,预计还会有更多规划以外的新型煤化工项目获批。 6月,中煤协下发《关于促进煤炭工业现代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讨论稿)提出,提请国家制定煤炭向煤基化工原材料转化的国家战略,适时调整相关产业政策,逐步放宽重大煤化工工程项目建设。 点评 我国目前总的煤炭产能达到45亿吨左右,同时受各方面影响因素较多,对矿井的稳定生产造成较大冲击,影响煤企的长期稳定生产。只有采用现代煤化工技术,在煤炭产区就地将煤炭进行清洁转化,才能更有利于进入市场,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。 目前,各种现代煤化工技术已趋成熟,并在不断完善和商业化。以煤炭为原料生产化工原材料产品,应优先选择成本效益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路线。但煤化工并不是万能的,也没有必要生产所有化工产品,应选择煤炭原料消费量大、产品市场空间大的煤化工产品路线,而且产业化项目必须以技术成熟、装备成熟为依托。 现代煤化工项目资金、技术和装备高度密集,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,企业承受的风险和压力巨大。业内企业不断呼吁国家制定特殊措施,适时调整相关产业政策,逐步放宽重大煤化工工程项目建设,有序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化工原材料转化,为新型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。 需要指出的是,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基调是有序发展新型煤化工,推进示范项目升级,必须因地制宜,在技术成熟、经济可行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化推广。盲目探讨煤化工行业巨大市场容量和美好发展前景的做法并不可取,行业的最终走向还应根据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而定,而非由单纯的数字大小而定。 (闫志强) 8 煤制气正式入网 12月18日,内蒙古大唐克旗煤制气项目正式通气供应北京,这是国内首个大型煤制天然气项目进入商业运营阶段。 之前,新疆庆华55亿立方米/年煤制天然气项目一期竣工投产,产出的第一立方米煤制天然气进入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。 点评 雾霾推手,燃煤难逃干系,清洁的天然气愈加受人青睐。作为现代煤化工五大技术路径之一的煤制天然气,由于单位产品投资低、技术流程短等,最受“热捧”。 今年以来,煤价持续下跌,国内天然气涨价,为煤制天然气的发展带来利好。不过,也有观点认为,除巨额资金和技术投入外,煤制天然气项目还需充足的煤炭和水资源供应,更需完备的天然气管网铺至下游市场。如果仅凭一时的投资热情和对利益的追逐,可能会造成产业的无序发展。 煤制天然气项目有一个不同于其它煤化工项目的显著特点:需要天然气管线的贯通输送进入目标市场。因此,项目在建设之初就必须考虑管网建设。 有专家把管线比喻成成煤制气的“卡脖子”工程,呼吁煤制气并网问题亟待解决。以克旗煤制气项目为例,一期工煤制气项目2012年已建好,但却憋在管线“最后一公里”。由于管道不通,无法外送,导致煤制天然气装置有劲使不上。 煤制天然气面临的有两种选择,一是借道中石油、中石化建设的输气管线,二是自己建设输气管线。但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建设输气管线面临的困难无法想象。 被管线“卡脖子”的不止大唐煤制气一家。业内观点认为,天然气管线应由政府统一规划、统一管理和建设,管线建设可比照电网模式,煤制天然气企业与管网的关系应该类似发电企业和电网的关系,方式比较简单,便于操作,煤制天然气企业既可节省投资成本,也省去了后顾之忧。 诚然,管网垄断与分割问题必须由国家层面来解决,只有解决好煤制气的并网问题,煤制天然气产业才能得到快速健康发展。 (闫志强) 9 八宝矿难警钟长鸣 3月29日,吉林省吉煤集团通化矿业集团公司八宝煤业公司(以下简称八宝煤矿)发生瓦斯爆炸,造成36人遇难,12人受伤,直接经济损失4708.9万元,其中企业瞒报遇难人数7人;4月1日,该矿不执行吉林省人民政府禁止人员下井作业的指令,擅自违规安排人员入井施工密闭,又发生瓦斯爆炸事故,造成17人死亡、8人受伤,直接经济损失1986.5万元。 经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全面调查,“3·29”事故前已发生过三次小爆炸,三次小爆炸时,该矿相关人员没有按规程规定,以注惰等方式提高采空区安全性的情况下进行救灾,而是构筑密闭,所幸并未发生人员伤亡。29日晚,安全隐患未消除,救灾指挥人员为保矿井,在发现危险恶化的情况下,也未及时撤人,强令撤至井底车场的密闭施工人员同他们回去,在该区域再次冒险施工密闭,作业时发生瓦斯爆炸,最终造成36人遇难。 点评 一家国有大型煤企,全国首批十家煤矿安全文化示范企业,五天发生五次爆炸,造成53人遇难,不仅违背政府指令擅自违规入井施救,还对死亡人数进行瞒报。如此“安全”的示范矿井,在短时间内两次发生如此赤裸裸的人祸,留给遇难者家属无尽悲痛,不禁让人唏嘘。 尽管该矿已经全部施行安全现代化装备,全面实现采煤、掘进机械化,但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固,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,依旧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,最终酿发悲剧。 近年来大型煤企事故频发引人深思,机械化程度和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,但煤企的管理者不能因此而思想麻痹,放松安全管理。面对一些重经济轻安全的错误决策,矿工有权拒绝领导的违章指挥和冒险作业安排。 煤矿安全不容忽视,必须树立以人为本,生命至上的理念,尊重客观事实,加强安全文化建设,提高应急处置能力。何时能将矿难人为因素降到最低,切实为矿工生命筑起安全防线,我们共同期待。 (武晓娟) 10 铁七条为矿工撑起安全蓝天 1月15日,《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》(以下简称“铁七条”)由国家安监总局局长办公室会议审议通过,并于同月24日公布施行。2月18日,国家安监局总局召开首次局长办公会,专题研究煤矿安全生产工作,深入开展“保护矿工生命,矿长守规尽责”活动。2月20日-3月25日,国家安监总局和国家煤监局领导带队到全国26个产煤省份,开展专项督察调研,进一步推进落实铁七条。 铁七条是总局令文字最少的一部,从证照、采界、通风、瓦斯、水患、设备和人员七方面对煤矿矿长作出明确要求。它规定以人为本、生命至上,突出体现保护矿工的根本宗旨。铁七条既是加强安全生产的铁律,更是对550万矿工的承诺。 点评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,同时,煤矿也是高危行业。由于监管缺失和责任落空导致的事故不在少数,事故发生后推卸责任延误最佳救援的案例也举不胜举。血的教训必须深刻吸收,分分秒秒不能忘记。铁七条突出重点,切中要害,涉及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要素和突出问题,落到实处可有效防范、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。 煤矿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不容忽视,国家安监总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杨栋梁强调,必须把煤矿安全始终作为重中之重,切实做到铁七条、刚执行、全覆盖、真落实、见实效。 矿工是煤炭生产的实践主体,他们工作环境艰苦,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,理应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尊重。但我国煤矿总体安全形势依然严峻,煤矿安全在受水、火、瓦斯、冲击地压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同时,在煤矿安全管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。 再科学有效的政策法规,也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发挥真正作用,因此,要强化矿长责任意识,使矿长真正从心底关爱矿工,把他们当亲人,才能使安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,真正做到安全第一、生命至上。 (武晓娟)
|
|
|
|
|
|